传略秩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生平事迹 > 传略秩事

现代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名师

发布时间: 2016/10/17
现代以来,中国物理学界的先驱者之中,很少有人不曾从事过教育工作。众所周知的中国现代物理学四大元老:胡刚复、叶企孙、饶毓泰和吴有训,皆是如此。   1926年底,吴有训回国之初,曾怀着一腔科学报国和教育救国的热忱,应家乡人士之邀,赴江西南昌协助筹办江西大学。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际,但随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大屠杀。政治上的腥风苦雨,使吴有训有理想破灭之感,最后导致吴有训于当年夏天黯然离开故乡南昌。   吴有训来到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当时已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时任校中自然科学院院长的胡刚复,立即通过校方聘他为物理系的副教授兼系主任。吴有训在这里执教约有一年多,其间曾被推选为校务会议的代表,在教学之余,也参与了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   这时,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正在千方百计为清华延聘人才,他很快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吴有训。他力邀吴有训北上清华担任物理系教授,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甚至将吴有训的薪金级别定在他本人之上。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很令吴有训感动,于是欣然应命,在清华园开始了自己科学生涯的一个新阶段,也开始了与叶企孙先生近半个世纪的交谊。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吴有训就在此时应聘来到清华,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清华执教生涯。在这期间,他与叶企孙先生和其他教授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将使清华物理系人材辈出,蜚声中外。在清华期间,吴有训无论是作为物理系的教授、系主任,还是清华理学院院长,乃至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他从未脱离过教学第一线,以他渊博的学识、循循善诱的方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哺育了中国几代物理学家,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教育史上的一代名师。   吴有训在大学的物理学教育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科学思维的条理性,启发学生从简单的事实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2)重视实验教学,大力宣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观点;(3)强调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自学能力;(4)注意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尽力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及时了解该学科的一些前沿情况;(5)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即使是物理系的学生,也不能只学物理学课程,而应学习一些相关相近的其他科目,甚至是人文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吴有训以自己极有特色的物理学教育思想和长达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为当时科学还很不发达有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工作者,为物理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虽然中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已先后做出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但这些都是在国外、是借助外国的某些工作条件完成的。当时,真正立足于国内的研究工作,仅仅还处于起步阶段,吴有训关于X射线的气体散射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标志。对此,严济慈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吴有训的工作"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   如前文所述,吴有训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时期已在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证明方面有重大建树,并且经过实际工作的磨炼,成长为一名掌握了高度精密实验技术的实验物理学家。但遗憾的是,他回国后未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特长,原因在于受到当时我国国内实验条件落后的限制。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可能已是全国条件最好的地方了,但真的要开展具有国际前沿水准的实验物理学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吴有训在无法进行实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清华比较丰富的文献情报资源,努力开展了理论性质的研究工作。   1930年10月,吴有训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项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物理学家立足于国内,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在几年当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吴有训的这一系列研究工作,再一次引起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位年轻中国物理学家的瞩目。鉴于他在这些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院士,并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1948年,吴有训以他出色的科学成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吴有训和其他几位教授努力推动下,成为当时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Copyright © 2016 Dichuang.cc 迪创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