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6/10/19
1956年是新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参与组织全国的科学家制定国家科学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科学院自己的规划始于1955年,在6月召开的学部成立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吴有训已就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番展望。对物理学,他指出:首先应当注意到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问题,由此也可推动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宇宙射线等领域的研究。他还提到固体物理学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金属的力学性质、磁性材料的性能、半导体、压电晶体、电介质等各种新型材料,这些领域与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也是国际科学界的新热点。对于数学,吴有训指出了三个应该重视的领域,即微分方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算数学,其中他特别强调了计算数学。1956年初,担任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主任的吴有训,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共同主持了发展规划中基本科学研究规划草案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各学科的120余位科学家,这一工作于元月底结束,提出了300多项中心问题。二月中,由学部常委会决议,邀请了24位科学家进行汇总,最后拟定了13个重大项目和4个后备专案,其中主要有:和平利用原子能、电子电脑、半导体、计算数学与统计数学、航空力学等。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也有苏联专家的参与。苏联专家对吴有训的印象很深,说他英语流利,对科学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十二年规划制定后,他为实施规划做了大量工作。该规划于1962年提前完成,之后,吴有训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制定新的科技十年规划中去。
1962年初,已可预见十二年规划可以在1962年年底基本完成。聂荣臻副总理决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讨论制定新的十年科技远景规划。吴有训不顾年事已高,夙兴夜寐,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中。竺可桢当年9月的一则日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从这次规划的讨论,大家切磋琢磨,相得益彰。吴副院长始终其事。"参加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家有900多人,除了重点安排眼前急需突破的现实课题之外,还特意安排了6个重大科学技术的后备项目,其中值得在此一书的是镭射,因为这是吴有训在60年代科学领导工作中的一个杰作。
1958年12月,美国物理学家肖洛和汤斯在《物理学评论》上首次公布了一种有关新的光学激射器的理论,立即在国际物理学界和多国政府军事部门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该理论预期的发光能量十分惊人,美国国防部甚至称其为"死光",并投钜资进行专门研究。吴有训和王大珩、张志三等几乎同时看到了这篇论文,并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理论与技术的重大前景。为此,吴有训亲自过问物理所的镭射课题立项,当时所里经费有一些困难,对这个专案有犹豫,他坚持一定要上。并说:"不及时上马,对人民将会犯错误。即使有困难,也必须去克服。"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物理所的镭射专案研究很快取得成功。1961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长春光机所几乎同时研制成功了红宝石雷射器,虽比美、苏晚了将近一年,但仍属国际先进水准。此后,在吴有训的提议下,中国科学院调集力量在上海组建了一个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门从事镭射及其应用研究。在制定十年科学规划时,镭射被列入重大科技后备专案。